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十日談》見己而省

  
作者︰Ari
評論回饋員︰薇亦柔止


  作者一開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主人翁克萊倫斯身上已然磨損、卻還殘留著昔日風光的衣著,旋即簡約地從一雙失意疲憊的目光,帶出一個家道中落的世家子弟的悲哀。緊接著,主角便來到了一家當鋪,典當了一隻珍藏多年的銀質懷錶,口袋的空如,心裏的空洞,早已什麽都不剩了,若不是落魄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絕不會典當這件愛物。

  從當鋪街角一隅,情節便轉入宏觀的歷史脈絡之中,帶入了工業革命的巨輪,透過紡織廠種種細節的描述,讀者腦中馬上浮現出『織工馬南』裏的情景︰惡劣的工作環境、勞力被無情地剝削、卑微人物的絕望等畫面。時代巨輪無情地碾過無產階級,如今也輾轉壓境,碾碎了輝煌一時的豪門——保列特家族。隨著大廈的傾倒,克萊倫斯個人的命運也被捲入時代的漩渦之中,無力抵禦。

  這隻懷錶原本是美麗的表姑所贈與的生日禮物,裏面珍藏著克萊倫斯對表姑的懷念與愛慕之情,象徵著悲慘世界中唯一僅存的美好。他是如此珍視此物,彷彿生命中一切輝煌的過往全濃縮在這小小的銀質之物中,是僅存下來的光明與慰藉,是荒漠甘泉,是雪夜火爐,是心靈的渴望與寄托,在他眼中原本是無價之寶,在當鋪老闆眼裏卻只值十英鎊。

  當他口袋攥著僅有的十英鎊時,這時卻出現了當地的地痞流氓,來掠奪他最後的財物,他拼死都要捍衛這僅有的,作者在這裏寫下了一段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句子︰「爲了苟活他不得不把肉體賣給機器,把靈魂賣給了魔鬼,爲了苟活,他捨棄了她贈與的一切,他們不能連這個都奪走。他們不能。」

  故事進行到了這裏,突然有了新的轉折,讀者原本以爲克萊倫斯要捍衛的是口袋裏最後僅存的十英鎊,但作者卻著墨於一個吊墜,原本將注意力放在懷錶上的讀者,這時目光不得不回顧起這隻曾在前文被精心描繪過的什物。然而這隻嵌有鏡子的吊墜,卻在與流氓扭打時,碎了。這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克萊倫斯在意的並不是錢,而是吊墜裏的鏡子。而真正破碎的也不是鏡子,而是他最後的尊嚴。

  最終的最終,克萊倫斯所見到的鏡像,全都「破」滅了,鏡子多年來所反映出來的高貴形象,如今落魄到一貧如洗,連最後珍藏的寶物、情感、靈魂都得一一出賣,難道他一直以來所見到的都是個假象?

  鏡像虛實的雙重性是全篇故事的核心。

  作者抽中的元素是詛咒、鏡子與雙重身份。以特出的手法地將「雙重身份」這一個元素,運用貧富貴賤的强烈對比呈現出來;同時也遙遙呼應了另一個元素,顯赫家道沒落的「詛咒」;旋即嵌入第三個元素,家傳的「鏡子」,保列特家族相信,鏡子破碎是種詛咒。三個元素環環相扣、完美無縫地融合在「鏡子」這一個物件之上,同時也清晰明確地體現在克萊倫斯這個角色設定之中。

  鏡子不但深化了主人翁雙重身份在本質上的矛盾性,在另一層次上鏡子還凸顯出另一個矛盾點︰鏡象世界的虛幻與現實世界的殘酷。主人翁從鏡象中所認識到的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讀過狄更生與王德爾等等等,並非在鏡子破碎那一刻才消失,而是早已不復存在。他最後不免質疑,在鏡子中看到的是曾經的自己,原本高尚的自己,還是眼下殘破不堪的自己?

  鏡子可曾忠實地呈現過自己?他看見的是幻影,還是實然?抑或,鏡中的形象才是他真實的形象,扭曲的卻是現實世界?

  哪一個才是真的?哪一個又是假的?

  他是否有浮生若夢、鏡花水月的頓悟了然?

  最後作者不置一詞,以開放性結局,留白是讓讀者自己從中去思索玩味。

  從細膩描繪貧窮悲慘的存有狀態,到精心營造耐人尋味雙重身份,並嵌入鏡象來凸顯其兩重意象,以三元素錯綜交織的關係來呈現文字背後抽象層面的多重意涵。這是一篇構思精巧的短篇,在結構嚴密的佈局裏,若説有疑點、閲讀時會產生疑惑的,大概是懷錶與吊墜這兩件物品容易產生混肴。首次閲讀時,誤以爲是那個當掉的懷錶的鏡子破了,臆想爲倒敘手法,錯認為克萊倫斯最後要捍衛的是表姑所贈予的,及其背後所象徵的一切,還有那幽然微妙的情愫。

  故事進行到末段,才恍然大悟,作者側重的原來是嵌有鏡子的吊墜,克萊倫斯捍衛的是家族顔面以及如鏡的品格。作者曾在文中巧妙地穿插了一段地面冰裂的聲音,事先做了敏感性的預警,讓人在最後鏡碎的那一刻猛然驚醒過來,同時也點出『見己而省』這個核心議題︰那個在細微的破裂聲中驀然瞥見的自己則是個從未正視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