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何以中國古風寫歐美

27.04.2021 by 薇亦柔⽌




⼩説『 孤城春深處 』是⼀部⾮典型的作品,以中國古⾵寫歐美,與⼤家所熟悉的歐美⾵完全不同,寫的並⾮中國古代或是架空朝代,讓⼤家讀起來很不直觀,有種歷史與場景錯置之感。

我也知道⼀部需要解説與注釋的作品不是好的⽂學作品,原本無意解説,⼀切隨緣。後來想想,⾃⼰只不過是個素⼈,既然作品不登⼤雅之堂,也不必在乎⾃⼰寫得好還是不好,就當作練習,既然有⼈問了,我還是解説⼀下。

【創作源起】歐美古⾵的構思得⾃於穿越⼩説,我原本不知何爲穿越,所閲讀過的穿越

⼩説統共也只有『步步驚⼼』⼀部,⽽且還是在⼀年半前陪兒⼦看連續劇時,⼀時好奇上網查了⼀下,順便把原著找出來看,是我看的第⼀部 IP 劇。⽽吸引我去看『步步驚⼼』的原因是,很多年前曾經看過『康熙王朝』,原本想以連續劇來讓孩⼦認識中國歷史,看『步步驚

⼼』時,裏⾯的歷史邏輯深深吸引了我。那時,我家研究物理學的爸爸正在瘋『 Dark 』,我們做了⼀些討論。

在『步步驚⼼』中,⼥主若曦因爲⾃⼰的先知與提點,卻無意中造成⼋爺對四爺發難,

⽽導致⽇後⾻⾁相殘的悲劇,原本因爲愛⽽仁慈,卻因爲愛⽽造成殘忍的結局,若曦因⽽抱憾終⾝,抑鬱以終。

穿越所造成的悲劇,是令⼈感動的。但我在讀『步步驚⼼』時,卻得到⼀個感覺,若曦的⾔⾏思想彷彿沒有穿越,那種對君權無條件的忠♛與奉獻,只存在古代⼈的思維模式之中。⽽穿越這個主題,除了結尾處理了因時光穿越⽽產⽣了時序的邏輯問題之外,似乎很少在⼩説中表現出來。

我覺得遺憾的是,作者並未處理古今的差異與思考模式的衝突,讓我覺得若曦根本沒穿越,⼥主的異類⾝份似乎不是那麽地重要了,只不過是先知罷了!最後雍正也意識到若曦是來另⼀個時空,他卻問了,「那⼜如何?這有差別嗎?」

其實真正引發我進⼀步去思考的卻是雍正的這句話,這有差別嗎?愛的確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差異,這便是我要處理的議題。

於是我創作了茉莉這樣的⼀個⾓⾊,不以穿越,不去探討現代物理學的複雜的命題,只是以混⾎兒的⾝世,以古中國喻「古」,以⼗九世紀末的德英法喻「今」,創作出以古⾵寫歐美的⼩説⾵格。不同的是,茉莉是從「古」穿越到「今」,從古⽼的中國穿越到現代西⽅世界。她的委婉、内向、含蓄、敏感、細膩,只看到⽣活細節,處處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因此我⼤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處理局部,油畫的筆觸,花草所引發的感觸,中國古詩⼈的情懷,專注於意識流式的⼼緒獨⽩,⽽⾮處理歐洲那種宏觀的系統性思想,尤其是對德國的系統哲學與系統神學都只是側⾯論述。




【德英法三位男主⾓】本書⼤多以⼥主⾓茉莉的中國視⾓,來觀察普法戰爭前後,德法瑞交界、⿊森林中的貴族社會,内隱著歐洲德英法三强在政治與⽂化上的衝突,⽽這個衝突與緊張並⾮直接攤在舞臺上,⽽是緩緩不經意地流動在書中幾個⼈物之間。

男主⾓莫利斯代表著來⾃法國的⽂化,他的細膩,對美感的執著,象徵著精緻華麗的巴洛克⽂化。法國是個曾經稱霸歐洲的强權,隨著拿破崙家族退出歷史舞臺,⽇落西⼭,普法戰爭更是徹底地將法國擊毀,從此沒落,德國取⽽代之。⽽第⼆男主⾓雅各所代表的正是德意志帝國興起時的普魯⼠⽂化,鐵與⾎的軍國主義創造了盛極⼀時的德意志帝國。第三男主⾓海因⾥希王⼦,在第三部『深院鎖清秋』登場,是維多利亞⻑公主的次⼦,⽇後德皇威廉⼆世的弟弟,所代表的是反對俾斯⿆的軍國主義,倡導英國⾃由主義⽂化,亦是此系列中唯⼀真實的歷史⼈物,其⼈是有歷史根據。

百⽇德皇腓特烈三世在普法戰爭中差⼀點被判叛國罪,當時他還是皇儲,他的妻⼦維多利亞⻑公主,也就是英國維多利亞⼥王的⻑⼥,被譽為史上最爲出⾊的王儲妃。⽽德皇腓特烈三世在其⽗瀕危時,曾經與維多利亞⻑公主返回英國探親治病,據推測皇儲夫婦在此⾏中曾經携帶⼤量的⽂件奔向英國,就是將叛國的證據帶去英國保存。⽽維多利亞⻑公主與⽇後登上帝位的⻑⼦威廉素來不和,卻與次⼦亨利相投,亨利( Henry )德語稱爲海因⾥希( Heinrich )曾經到過中國,晉⾒過光緒皇帝,是歐洲第⼀個晉⾒中國皇帝的歐洲王室成員,因此,我選擇亨利王⼦作爲英國⾃由主義的代表,成爲故事中的第三男主⾓。

⽽這兩位王⼦便是維多利亞⼥王的外孫,第⼀世界⼤戰被戲稱為表兄弟之間的戰爭,不無道理。我寫的便是這樣的⼀個歐洲貴族社會,互相聯姻,互爲⾎親,但⼜互相攻訐,互相爭⾾。

歐洲王室與中國後宮不同,中國後宮⼩説的主題⼤部分圍繞在爭寵爭王位上,⽽歐洲王室采取嚴格的⻑⼦繼承制與⼀夫⼀妻制,⾾爭的⼿段便有所不同了,聯姻便是主要的⼿段之⼀,透過聯姻將外國勢⼒引⼊,讓⾃⼰的後代成爲其他國家的王位繼承⼈,因此歐洲國家⼤多統治者並⾮源⾃本國,例如,英國王室原本來⾃德國漢諾威。然⽽歐洲各王室錯綜複雜的系譜學,便是寫歐洲歷史⼩説最⼤挑戰,要寫⼀個⼈便要追溯到他的祖宗⼗⼋代。

【中國⼥主】⼥主⾓茉莉是⼀個⽣於中國、成⻑於澳洲、中英法三語混⾎兒,創作靈感其實是來⾃我⼗歲的兒⼦,我兒⼦便是⼀個中英德三語混⾎兒。使⽤三語為創作元素,但⼜以純中⽂為語境,是我這幾年來研究雙語三語⽂化的⼀點⼩⼩的⼼得,對此我提出 hybrid ⼀詞,中⽂譯爲雜交⽂化實在粗俗,因⽽改爲駁雜⽂化。

故事情節是,茉莉在丈夫死後,獨⾃帶著遺孤來到⿊森林繼承爵位,⽣活於德語環境之中,卻懷著古中國的情懷來⾯對新的⽂化與環境,因此我選擇半古半今的⾏⽂⾵格來陳述。以穿越的概念來解釋,茉莉便是從古中國穿越到西⽅現代社會。我寫的主題並⾮歷史本⾝,

⽽是「穿越」所造成的⽂化差異與衝突,對此議題無意以⽂化社會學的⾓度去做系統性分析與討論,雖然這才是我的本⾏,既然改⾏寫⼩説,便嘗試著以⽂學創作的⼿法來寫,有意無意地觸及這個主題,但不提出概念分析與闡述。




【駁雜⽂化】⿊森林的萊茵河⾕地是⼀個⽂化上相當特殊的地⽅,它是德法瑞⽂化匯流的⾦三⾓,這裏的⼈説的是施⽡本語,頗有法語⾵格,省略字尾、提⾼聲調、拉⻑尾⾳、後置式修辭……都讓⼈聽到濃濃的法國腔。

茉莉與莫利斯擁有共同的法語背景,兩⼈皆代表著⽇⽿曼主流⽂化中的孤島,兩⼈之間形成⼀種獨樹⼀幟的互動模式,我稱爲駁雜⽂化( hybrid ),駁雜⽽不與主流交流或是融合,⽽是並列共⽣,雖然也有交集交融,也會產⽣誤會衝突,但⼤多時候是各安天命,不解構,亦⾮結構。混⾎兒⾃⾝並⾮單純地⿊與⽩混合體,⽽變成灰⾊,⽽是有⽩、有⿊、也有灰,是多元駁雜的。

⽂化交流會經歷互相認識、理解、學習、接納的過程,才會有⽂化融合的結果,⽽混⾎兒並不需要這樣的學習與交流,⽽是⽣來便是如此,繼承了⽗⺟兩⽅的⽂化,同時亦從中產⽣了⾃⼰的⽂化,所謂的第三⽂化,茉莉這個⼈物便是表達了這樣的⽂化特質。再者,⽂化交流應該是雙向的,現實世界中雙向的⽂化交流從未發⽣過,只有單⽅的⽂化輸⼊,西⽅⽂化是被輸⼊到東⽅,⽽歐洲從未真正以對等的質與量接受過東⽅⽂化。

茉莉⾃⾝是中英法三語⼈,⽽她的⺟親則是⼀個來⾃中國的⼤家閨秀,茉莉⾃⼰⽣⻑於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晚曹雪芹⼀百年,她來到⿊森林時,中國還在同治年間,光緒皇帝還未登基。她與⽗⺟在中國住了⼗年,⾃幼接受中國古典教育,⼗歲之後,才與⽗⺟⼀同移居到澳洲。⼩説中强調她與⺟親的關係⼗分親近,認同⺟族的漢⽂化,家庭教育是傳統中國教育,但也受西⽅教育,熟稔聖經。

茉莉的⽗親是法國貴族,來⾃亞爾薩斯,亞爾薩斯⼈其實是⽇⽿曼⺠族,⻑期受法國統治,⽽她的⽗親馮舒⽡⾝負王命,⻑年帶領法軍駐守南洋,因⽽在中國與她⺟親結爲夫婦。她的伯⽗國王堡伯爵代表著萊茵河左岸的勢⼒,⽽右岸便是故事中三⼤家族︰霍亨堡、梅根堡與寧芬堡的勢⼒範圍。

茉莉這個⾓⾊代表⼀個中西合璧的駁雜⽂化,⼩説中引⽤⼤量的詩詞與聖經,便是想營造這種中西並列的氛圍,德英法原⽂都是我⾃⼰翻譯,聖經譯⽂有時會改動和合本譯⽂,引⽤許多讚美詩歌,不想被批評為抄襲,因此注釋有點多,是想對原作者表⽰尊重。既然西⽂引⽂必須注釋,中⽂引⽂也順帶加注,以免厚此薄彼。

【地理場景】⼩説中所描述的宮殿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但是我是以虛虛實實的⽅式來寫,也就是說,除了雪梨華⽣灣( Watsons Bay )之外,霍亨堡、寧芬堡、梅根堡、國王堡、瑪瑙花園與蒂蒂湖並⾮百分之百等同對應於真實世界中的︰ Schloß Hohenzollern,Schloß Nymphenburg,Schloß Meggenhorn,Château du Haut-K œ nigsbourg,Insel Mainau 與 Titisee,霍亨家族亦⾮普魯⼠王室霍亨索倫家族。

我采取的是「真事隱」的⼿法,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些宮殿都是營造場景的元素,⽽⾮現實世界的再度呈現。

霍亨索倫堡原是位於⿊森林附近的⼭丘上,我把它放在蒂蒂湖畔,瑪瑙花園其實位於博登湖畔,我也把它放在蒂蒂湖畔,梅根堡則在瑞⼠琉森湖畔,寧芬堡位於慕尼⿊,我則把它們放在萊茵河⾕地。國王堡、孤獨宮、無憂宮與凡爾賽宮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不變,書中對這幾座宮殿的描述也較趨近於寫實。




【古⾵⾔情】德法瑞邊界的⿊森林與萊茵河⾕地正是我⽬前⼭居之地,我以原⽣家庭的漢⽂化背景,加上⾃⾝實際的經歷、藝術史的興趣、哲學神學的認識,創造出⼀種巴洛克式賦格⽂化,感覺上有點像是波茨坦無憂宮前的中國茶亭(Chinesisches Teehaus 請參看封⾯),不中不西,不古不今,⼜虛⼜實。

但爲何以古⾵來寫歐美?有些讀者提出這⼀個問題。

很可能⼤家已經習慣了,歐美的故事都不是使⽤古典⽂⾵⾏⽂,我們極可能將珍奧斯汀與 Danielle Steel 兩位作家皆以現代的⽂⾵來翻譯,卻忘記奧斯汀的⽂⾵很明顯然地古⽼了很多很多,但在中譯⽂中,我們⽐較感覺不到。我讀過的⽂學作品很少,且以這兩位作家來⽐較,只不過她們的書,我⾃⼰剛好曾經讀過原⽂,我最愛的『傲慢與偏⾒』,出版於 1813年,⽐『孤城春深處』的時代早半個世紀,我讀得很⾟苦,因爲語⾔太古⽼了。⽽ Danielle Steel 是現代作家,她的書不管多厚,我都能很流暢地⼀⼝氣讀完,雖然我並不是⾮常喜歡她所寫的故事。

不可否認的是,我多少受到『傲慢與偏⾒』的影響,⼥性爲了追求社會與經濟的保障,將婚姻作爲⼿段,與奧斯汀不同的地⽅是,我想探討的是,在這樣的⽣存⽅式中純愛的可能性。

我要以『傲慢與偏⾒』説明什麽事?

歐洲的語⾔與歷史也是經過悠久的演變,西⽅語⾔社會也有經過「古⽼」的階段,英⽂如此,德⽂亦如此。我以前在德國⼤學裏曾經修過中世紀史,中古德⽂完全讀不懂,⽽德國同學卻都去修了中古德⽂,原來他們也讀不懂。

全世界被翻譯最多的⼀本書便是聖經,就以路德聖經這⼀個譯本⽽⾔,也是經歷了由古 到今 500 年的歷史,最新的路德 2017 版,也就是宗教改⾰ 500 年紀念版,便被批評得翻譯得太現代、太⼝語了、慘遭衆⼈詬病。

再拿另⼀個具體的例⼦來説,⽐普法戰爭早約 80 年的康德,啓蒙主義最重要的⼈物,他的⾏⽂,甚⾄單字的拼法,與現⾏德語有很⼤的不同,雖然讀起來並⾮中古德⽂完全不懂,康德時代的德⽂已經屬於現代德語了,撇開康德本⾝的難度不談,就純語⾔⾯相,那時的德語與先⾏德語還是有很⼤的差異。

我所寫的時代是普法戰爭前後,150 年前的⼈、語⾔、⽂化與現代德國⼈有很⼤的出⼊,私以爲古⾵⽐較適合故事中的時代背景。

那麽,清末的中國是如何處理外國⽂字作品?光緒皇帝推⾏維新運動,那時滿清政府翻譯了⼀些西⽅的作品,基本上是以⽂⾔⽂來翻譯,⽽光緒之前早已經有了⽩話⽂學,古典⼩説『紅樓夢』基本上就是⼀種⽩話⽂體,⽽現在所謂古⾵網路⽂學,語法⽂⾵其實與古典⼩説最爲接近,甚⾄⽐之更加⽩話。

清末⺠初,五四運動之前,外⽂書的翻譯也有以⽩話⾏⽂的,我最熟悉的便是和合本聖經。和合本聖經 1890 年開始翻譯,到 1919 年新舊約全部出版。聖經的翻譯通常是新約很快就能完成出版,可⾒新約和合本早在世紀之交就已經廣爲流⾏了,和合本譯經時間早於⽩話⽂運動,譯者全都是外國傳教⼠,所使⽤的⽂⾵也是偏向⺠初的不古不今。

⼤體上,我以和合本聖經的⾏⽂⾵格來寫『孤城春深處』,古今參半,不古不今,不想讓⼈覺得是宋元明這麽久遠,⼜是讓⼈覺得時代是在同治年間,⼜還不到⺠國初年。

聖經記載的是兩千年以前的事情,若是完全以現代漢語⾏⽂,讀起來太過現代感,我⾃⼰因⽽不喜歡新的譯⽂,固執於和合本,和合本成爲流傳最廣的中譯本聖經,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新譯本都讀不出歷史感。

我選擇以不古不今的⽂⾵來寫『孤城春深處』⽴意也在此,以帶有古⾵的語氣來凸顯久遠的年代,以免失去了歷史感。

那麽,以中國古⾵來寫⾦髮碧眼的歐洲⼈,有沒有違和感?讓我們來看張愛玲的⼩説,最近拍成電影的『沉香屑︰第⼀爐香』的男主⾓喬琪喬,便是受西式教育的混⾎兒,張愛玲筆下的許多洋⼈,也是以古⾵或是⺠國⾵來描述,有沒有違和感?⺠國那個時代造就了⼀種東西交雜的⽂化氛圍,正是我這部⼩説企圖追求⽂化氛圍。




【寫作背後的企圖】我寫的是巴洛克式的混⾎⽂化,中西混雜,古今交錯,賦格式⽽⾮多線,現代性思維以古⾵來表現,多語思維但⼜以純中⽂的語境來書寫,所有的外語全部⾃⼰翻譯成中⽂,避免中西⽂夾雜不清。

⺠初有類似的氛圍,西潮東來,古中⽂⾯對西語的衝擊,中⽂世界產⽣了根本的變化,我貪圖便利因⽽使⽤⺠國⾵來寫作,來凸顯不古不今的語境。我也不知道⾃⼰寫的是不是真的⺠國⾵,憑著主觀如此認定,客觀還要經過讀者⾃⼰去感受與判斷。

【⾃⼰的局限】我⾃認是⼀個不具有想像⼒的作者,⼤腦中只有概念,沒有故事,遂以⾃⼰熟悉的題材與概念作爲⾻架,將故事⼀⼀填⼊概念之中。會選擇這樣的題材來寫作,是因爲德英法三國無論是語⾔、⽂化、歷史、⺠族性、⽣活環境是我⽐較熟悉的題材。

但要以中國⼈的思維去展現歐洲,便先要凸顯中國語⾔⽂化的特徵,來顯⽰這是以中國「古」⼈的⾓度所理解的歐洲。

⽽中國的詩詞與哲學這⼀個元素,在學界最爲歐洲⼈所贊揚,限於我所學所經歷的,中國詩詞與哲學也是我⽐較熟悉的領域,因⽽選擇這樣的元素來代表中國⽂化。這並不是説,中國在其他領域便乏善可陳了,⽽是剛好這個領域是我⽐較熟悉的,其他領域沒有深⼊接觸過的,像是武俠⽞幻中醫也是西⽅⼈對於古中國印象⽐較深刻的元素,但我沒有接觸過,只能局限於詩詞來做中西並陳、古今交雜的⽂化之旅了。


真摯地歡迎您來品嘗薇亦柔⽌掌厨的滿漢全席,美國⼈稱爲 fusion 的宴饗︰【 孤城春深處 】與【 朱夏花落去

關於薇亦柔⽌創作歐洲古典愛情四部曲的⼼路歷程,請參閲四季⼼曲之【慢活⼩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