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選擇哪⼀種語⾔創作是天賦⼈權


承上⽂︰ 唯有台語⽂才能展現台灣精神嗎

很顯然地,台灣⾯臨著⼀種國語⽂危機,有些⼈認爲普遍被使⽤的漢⽂與⽩話⽂,已經不⾜以代表台灣精神,必需再展開另⼀次五四運動,以⼀種全新的漢字與羅⾺字混雜的台羅⽂,才能代表台灣這⼀個⺠族,⽽台灣⼈作爲⼀個思想主體,才算是具⾜,否則便是不⾜。

現在回到這系列⽂的緣起︰我來⾃台灣,⽣活在國外,創作題材主要集中在藝術、⽂化與歷史,卻從不碰觸台灣社會這個題材。

真的是花了好⼤的篇幅來説明爲什麽⸺因爲我不會台語⽂啊!

在這篇「安可曲」裏要傾訴的⾔語其實並不多,無⾮再次重申,語⾔⽂字不應淪爲意識形態的⼯具,執政者的籌碼,任何⼀位創作者都擁有⼀種⾃由︰

無論是誰都有⾃由去選擇最貼近⾃⼰的那⼀種語⾔與形式去思考與創作。此事無關⾝份認同與政治理念,這是天賦⼈權。

我選擇以充滿中國元素的「古⾵」撰寫古典歐洲,這與政黨政治與⾝份認同無關,⼼中更無懷有將台灣精神發揚光⼤的使命感,流芳萬世的企圖⼼,只是很單純寫出⼼中所想,將⾃⼰的⼼語付諸於⽂字。

以最直接的⽅式將所學所⾒表達出來,不想再歷經⼀番勤學努⼒才能從中萃取出某些⽂字,台語⽂真的是離⾃⼰的⽣活世界太過遙遠了,也與所學無關,⾏亦無餘⼒去鑽研完全陌⽣的南島語系。

⽽地緣上的南島語系,爲政者的確要去成全與維護這個族群的⺠族認同,但無需强迫其他⼈必須跟著認同。美國獨⽴⾰命之後,脫離了英國統治,無⼈倡導學童應該學習印第安 語,⼀直以來與英語相安無事。

台灣⼈是否也該試著與漢⽂相安共存?

回想⾃⼰與南島語系接觸最深刻的時光,是在雪梨的那段時⽇,兒⼦學校同學中有幾個是來⾃菲律賓的移⺠,放學時孩⼦們在校園中追逐嬉戲時,我們幾個媽媽便坐在⻑廊上閒話家常,那時我曾經聽過無數次的 Tagalog。

同學的媽媽跟我說了,她來⾃最靠近台灣的島嶼,在海邊就可以看⾒台灣島了。同樣的話我在⽇本 Home Stay 的媽媽也曾經對我說過︰「我在沖繩的家鄉是位於最靠近台灣的那座島嶼,在海邊就可以看到台灣島了。」

何其有幸,曾經與來⾃最靠近台灣南北兩個島嶼的⼈相識相交︰⼀個是⽇本⼈,⼀個是菲律賓⼈。

菲律賓媽媽從⼿機上,把她家鄉慶典的影⽚播放給我看。啊!無論服飾、舞蹈、⾳樂,讓我想起了台灣原住⺠的舞蹈,正如同住⽇本時,餐桌上的苦⽠⼀般,百感交集,有苦説不出。

即便如此,⾃⼰⼼中⾮常清楚,菲律賓傳統歌舞是屬於菲律賓的⽂化認同,就算台灣也有,但對我這個台灣⼈來説,彷彿似曾相識,並⾮屬於⾃⼰的⽂化認同,⼼裏也極爲明⽩,台灣⼈熱衷的⺠俗慶典活動是⼤甲蜂炮與媽祖遶境。

連媽祖都不是出⾝台灣。

我們應該尊重原住⺠⽂化,反之,也應該尊重從中國移⺠⾄台灣的漢⽂化,不應該處處打壓。打壓漢⽂化這就如打七傷拳⼀般,只會反過來傷害⾃⼰,動搖了國本。台語⽂聽起來很動⼈、很蠱惑⼈⼼,卻讓⺠衆無所適從,模糊了衆⼈的認同意識。

這不是中國領導者最想要的結果嗎?突感,情境轉換成諜對諜。

⾃⼰所學原本是歷史與宗教,處理的資料皆是古典⽂字,因所學緣故,在創作上便選擇了台灣⼈不甚喜愛的古⾵為⾏⽂⾵格。

⽽古⾵不該因爲政治因素⽽被排擠,中國歷史更無罪過,不該被打⼊無形的⽂字獄之中,只因古⾵充滿了中國元素。

勿論,台語⽂也有以古雅的形式撰寫⽽成的,⽽⾮只有漢字羅⾺字夾雜的⽂字,台南⻑⽼教會所使⽤的台語聖經,便是根據『廈⾨⾳羅⾺字聖經』譯寫完成,但並無羅⾺字夾雜其中。我曾經參與過⻑⽼會的查經團契,曾經讀過台語⽂聖經甚爲古雅的譯⽂。

台語⽂聖經將「⾺上」翻譯成︰連鞭,快⾺連連加鞭,便是連鞭,多⽂雅的措辭。正苦思不解其意時,若不是祖⽗的表姐在⽇據時代曾經居住過廈⾨,我還不知道台語⽂聖經是以廈⾨話爲宗。

追本溯源,台語⽂聖經卻是與中國藕斷絲連,不是⼟⽣⼟⻑於台灣⼟壤,⽽是取徑廈⾨。

若是要徹底堅持政治正確的⽴場,我是否該鑽研台語聖經,以此⾏⽂⾵格撰寫以⼗⼋世紀俄羅斯宮廷⾾爭『涅⽡河畔的冬宮』,捨棄充滿⺠初⾵的合本聖經?

那麽全臺兩百多萬⼈皆使⽤北京話,便是政治不正確了。

然⽽,⽣活在多語⾔⽂化中的⼤家,多語⽂不就是讓我們的⽣活、語境與思考,更豐富更廣闊的⼀個要素嗎?何苦給⾃⼰套上「台灣⼈完形」的枷鎖,也就是說,⼀定⾮台語⽂不可,否則台灣⼈就不完整了。

在此之前,不如先還給台灣⼈⼀個⾃決與⾃覺的⾃由吧!

台語⽂是台灣⼈的⼀部份,北京話更是台灣⼈的⼀部份,⽽且是⾄關緊要的⼀部份。無論你我選擇哪⼀種語⾔創作思考,這是天賦⾃由,無⼈能夠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