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建構駁雜⽂化中的世界觀


⺠初那個時代造就了⼀種東西交雜的⽂化氛圍,我在⼩説中所企圖建構的便是那種⽂化交雜的氛圍,⺠初⾵便是我所仿效的⽂⾵。

爲此,我建構了⼀個新的世界觀,稱之為︰巴洛克式混⾎⽂化。

之所以會稱爲巴洛克,正是因爲巴洛克的藝術⾵格是⼀種⼤量使⽤⾦⾊、浮誇奢華的裝飾,不同的元素雜陳於⼀個空間中,强調細部的繁瑣精緻,但整體組合起來⼜呈現⼀種氣勢恢宏的宏觀世界。

維梅爾的畫作便是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之作,在衆多精緻繁複的珍珠、織品、瓷器、家俱、服飾中讓⼈的⽬光聚集在⼀個焦點之上,我所期望的⽂字效果便是巴洛克的效果。

使⽤的⼿法便是中西混雜,古今交錯,賦格式⽽⾮多線紛呈,現代思維模式卻以古⾵來表現,多語語境但⼜以純中⽂來書寫,描繪場景⾐飾的細部來追求⽂字上華麗堆叠,有點像德語的⾏⽂⾵格,⼤量使⽤堆叠的修飾與關係⼦句。

⺠初有極爲類似的、⽂化駁雜的氛圍,西潮東來,古⽂受到西語的衝擊,中⽂世界產⽣了根本的變化,因⽽造就了不古不今的⺠初⾵,我貪圖便利因⽽以⺠初⾵來寫作,來凸顯中外紛呈的語⾔情境。其實我也不知道⾃⼰寫的是不是真的⺠初⾵,主觀如此認定,客觀還要經過讀者⾃⼰去感受與判斷。

萊茵河兩岸是⼀個⽂化上相當特殊的地⽅,它是⼀個德法瑞⽂化匯流的⾦三⾓,這裏的⼈説的語⾔是施⽡本語,頗有法語⾵格,省略字尾、提⾼聲調、拉⻑尾⾳、後置式修辭……都讓⼈感受到濃濃的法國腔。

男⼥主⾓擁有共同的法語背景,代表著⽇⽿曼主流⽂化中的孤島,兩⼈之間形成⼀種獨樹⼀幟的互動模式與⽂化,我稱爲駁雜⽂化( hybrid )。

駁雜在此的定義是︰不與主流⽂化交流或是融合,⽽是與之並列共⽣,⾃成⼀種世界 觀。在某種程度上也有交集交融,也會產⽣誤會衝突,但⼤多時候都是各安天命,不解構,亦⾮形成結構。

這種⽂化的運作⽅式很典型地出現在移⺠家庭、異國婚姻與混⾎兒⾝上。混⾎兒⾃⾝並⾮單純地⿊與⽩混合成灰,⽽是有⽩、有⿊、也有灰,他們的⽂化並⾮單純地來⾃⺟⽅或是⽗⽅,⽽是多元駁雜交錯的,⽽他們⾃⼰並不會意識到本⾝具有這種特質。

尤其是混⾎兒或是移⺠的第⼆代,因婚姻與移⺠⽽產⽣的特有的⽂化模式,他們⽇常所實踐的⽂化,與我們所熟識的⽂化交通史並不盡相同,兩國⽂化交流⼀定會經歷到認識、理解、學習、接納的過程,才會有⽂化融合的結果。⽽混⾎兒並不需要這樣的學習與交流,⽽是⽣來便是如此,繼承了⽗⺟兩⽅的⽂化,同時亦從中產⽣了⾃⼰的⽂化,所謂的第三⽂化,茉莉與莫利斯這兩個⼈物便是表達了這樣的⽂化特質。

因此,我以男⼥主⾓的家庭背景,在⼩説中建構⼀個全新的世界觀,我稱爲巴洛克駁雜⽂化,是⼀種東⽅⽂化介⼊歐洲多元紛呈的⽂化中,所產⽣出來的世界觀,東⽅元素以原⼦式的、貴族式的、追求式的存在⼩説之中,並⾮普羅⼤衆的全⾯性,只是騷⼈墨客、王公貴胄的附庸⾵雅。

例如⽂中提到,海因⾥希王⼦以歌劇『⼤地之歌』的來理解中國的唐詩,在洛可可的時代裏,東⽅的藝術⾵格的確在歐洲盛極⼀時,例如我多次提到過的無憂宮的中國茶亭(Chinesisches Teehaus)便是⼀個將東⽅元素摻⼊洛可可建築之中。

⼥主茉莉是中英法三語⼈,她的⺟親是來⾃中國的⼤家閨秀,我將茉莉設定⽣⻑於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晚曹雪芹⼀百年,她來到⿊森林時,中國還在同治年間,光緒皇帝還未登基。她與⽗⺟在中國住了⼗年,⾃幼接受中國古典教育,⼗歲之後,才與⽗⺟⼀同移居到澳洲。⼩説强調她與⺟親的關係⼗分親近,認同⺟族的漢⽂化,家庭教育是傳統中國式教育,她在澳洲上學,同時亦接受西式教育,熟稔聖經,嗜讀西⽅⽂學作品。

茉莉的⽗親馮舒⽡是法國貴族,來⾃亞爾薩斯,亞爾薩斯⼈其實是⽇⽿曼⺠族,⻑期受法國統治。他⾝負王命,⻑年帶領法軍駐守南洋,因⽽在中國與她⺟親結爲夫婦。

她的伯⽗是國王堡伯爵,國王堡位於亞爾薩斯的⼩鎮 Colmar 附近,她的⽗族代表的是萊茵河左岸的勢⼒,⽽右岸便是故事中三⼤家族︰霍亨堡、梅根堡與寧芬堡的勢⼒範圍。

茉莉這個⾓⾊便是駁雜⽂化的產物,我引⽤⼤量的中國詩詞與聖經,便是想營造這種中西並列的氛圍,翻譯了許多讚美詩歌來描述歐洲的⺠⾵與信仰。

此外,⼩説還描述了許多宮殿城堡,這些場景在現實世界中是真實存在,⼩説完結之 後,爲了讓⼩説不流於太過虛空不踏實,覺得有必要介紹⼩説場景與歷史背景,因⽽撰寫⼀系列的『城堡紀⾏』,主要是以圖⽂介紹故事上演的舞臺,每次寫遊記都不知道要寫什麽 的,⾃⼰遊歷過的地⽅,配合著⼩説來寫之後,變得好有感觸哦!

與『城堡紀⾏』不同,⼩説中關於場景的描述部份是以虛虛實實的⼿法來撰寫,換⾔之,除了雪梨華⽣灣( Watsons Bay )之外,霍亨堡、寧芬堡、梅根堡、國王堡、瑪瑙花園與蒂蒂湖等地並⾮百分之百等同對應真實世界中的︰ Schloß Hohenzollern,Schloß Nymphenburg,Schloß Meggenhorn,Château du Haut-K œ nigsbourg,Insel Mainau 與 Titisee,或是經過乾坤⼤挪移,像是玩樂⾼⼀樣,就把幾個宮殿給重新組合了。

這些地⽅我都會在『城堡紀⾏』⼀⼀介紹,敬請別客氣︰追⽂。

更重要的是⽂中的霍亨家族亦⾮普魯⼠王室,我采取的是「真事隱」的⼿法,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無論是宮殿還是王室歷史都是營造⼩説背景的元素,並⾮現實世界的再度呈現。

霍亨索倫堡原是位於⿊森林附近的⼭丘上,我把它放在蒂蒂湖畔,瑪瑙花園其實位於博登湖畔,我也把它放在蒂蒂湖畔,梅根堡則在瑞⼠琉森湖畔,寧芬堡位於慕尼⿊,我則把它們放在萊茵河⾕地之中。國王堡、孤獨宮、無憂宮與凡爾賽宮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不變,但對這幾座宮殿的描述也⾮寫實。

我⾃認是⼀個不具有想像⼒的作者,⼤腦中只有概念,沒有故事,遂以⾃⼰熟悉的題材與概念作爲⾻架,將故事⼀⼀填⼊概念之中。會選擇這樣的題材來寫作,其實原因無他,只因爲德英法三國無論是語⾔、⽂化、歷史、⺠族性與⽣活環境都是我⽐較熟悉的。

要以中國式的思維去展現歐洲,⾸先要凸顯中國語⾔⽂化的特徵,以⽰這是以中國「古」⼈的⾓度所理解的歐洲。

⽽中國的詩詞與哲學,在學界最爲歐洲⼈所讚揚的領域,也是我⽐較熟悉的領域,因⽽選擇這樣的元素來代表中國⽂化。

這並不是説,中國在其他領域便乏善可陳了,⽽是剛好這個領域是我⽐較熟悉的,其他領域沒有深⼊接觸過的,像是武俠中醫也是西⽅⼈對於古中國印象⽐較深刻的元素,但我沒有接觸過,只能局限於詩詞來做中西並陳、古今交雜的⽂化之旅了。

⽂中對於⼥主⾓的⾐裝與⾸飾著墨甚多,尤其是和服與旗裝是我特別設計的,構想是來⾃,有⼀次去參觀⼀座花園,剛巧碰到巴洛克化妝會,⾒到⼀些⼥⼈穿著美麗的宮廷式蓬蓬裙,若無其事地在花間⾛來⾛去,⼼裏產⽣了異樣的感覺。

便突發奇想,若是將⼀個穿著唐⾐、和服與旗裝的東⽅⼥⼦放⼊歐洲的洛可可宮殿之中,不知道會產⽣什麽樣的效果?

總⽽⾔之,介紹了那麽多撰寫這部⼩説的發想與構思,最終還不如⾃⼰來品嘗鑒定,在此真摯地邀請您來品嘗薇亦柔⽌掌厨的滿漢全席,美國⼈稱爲 fusion 的宴饗︰【孤城春深處】。